要接受专业训练,父母不能知道自己的工作,执行任务高度保密,有时还导致他人身亡……这是在当间谍?

这些人当然不是007邦德,但工作方式高度相似。他们就是闻名全球的米其林指南的美食评审员。

01.jpg

  • 卖轮胎的引爆全球吃货

不调戏的说,对全球餐饮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米其林指南,竟由一个卖轮胎的公司制作出版。起初,为了帮助销售轮胎,米其林公司制作的册子,内容是如何换轮胎,去哪里找加油站和旅馆等。简而言之,就一自驾游指南。

当时的市场反馈令米其林兄弟大失所望,客户并不买账,甚至把兄弟俩精心策划的红色指南用来垫桌脚。痛定思痛的米其林兄弟,让红色指南专注餐厅评选,做吃货们的美食助手。

或许得益于米其林公司的渠道优势,也可能是全球吃货实在太多。从1900年的首版到如今,米其林指南推荐的餐厅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,数目已达好几万之多。去米其林餐厅,成为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。

02.jpg

  • 名厨接连自杀谁之过

在米其林指南影响下,吃货满足了味蕾和面子,餐厅厨师相应也收获地位和名声。看似多赢,也夹杂着名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。美食宝典小红册上的米其林星星,为餐厅带来显赫荣耀和经济回报,盛名之下的压力却足以摧毁厨师团队,尤其是主厨。

不止一位米其林餐厅厨师自杀身亡。2016年初,堪称“世界最佳厨师”的伯努瓦·维奥利耶,被发现死于瑞士洛桑家中。年仅44岁的他生前经营的餐厅,在法国米其林评分系统中位列全球第一。2007年,41岁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女厨师长服用安定剂自杀,她在遗书中写道:“我撑不下去了,压力太大了……”

法国卫生部数据统计显示,13%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厨师长吸毒,27%有酗酒情况,远高于法国平均数字。是什么让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精神压力如此之大?这得从在米其林指南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那些“美食侦探007”说起。

03.jpg

  • 神秘的米其林评审员

在米其林指南评级过程中,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米其林评审员。“他们此前大多毕业于世界最好的酒店管理学院,并拥有丰富的餐饮业相关工作经验,在全球各地居住并工作。他们匿名走访餐厅,像普通顾客一样订位、点菜、就餐,并支付一切膳食费用。”这是米其林指南的官方说法。实际情况,大体也差不多。

吃货们别急着羡慕这样“公款吃喝”的工作。首先,你要够格。世界上最好的酒店管理学院就那么多,并不是很容易进的。然后,要接受专业的训练,一般是6个月,还要签下保密协议。例如,对自己的父母都要隐瞒自己的工作和身份,遑论亲朋好友乃至餐厅了。通过最后的测试才能秘密的独立执行任务。嗯,这确实很特工。再看这些米其林评审员(美食侦探)的工作内容:每年在餐馆吃250顿饭、在酒店住150晚,拜访800+商户……真正做下来,一点都不轻松。

这样专业、严格、独立且高度秘密的测评系统,塑造了极高的公平和可信度,让全球吃货疯狂,客观上也让众多餐厅,尤其是米其林星级餐厅压力很大。餐厅,特别是厨师们必须不断创新和提升,因为没有人想降级,或者跌出米其林星级。

04.jpg

本文由留学顾问Tina策划和编写,2017年9月25日发布于“菲要留学”微信公众号。相比原文,有所删减。

Tina 观点

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。米其林指南,让厨师们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扬名全球、走向世界,而极高公信力的背后必然意味着严苛和压力。名厨和米其林“美食侦探”并不对立。向我咨询烹饪的留学党不在少数。事实上,学习烹饪,就业并不局限在餐饮行业,生命科学、营养学相关的领域,都是大显身手的舞台,例如足球队里负责球员膳食和营养管理等。